作为一名自诩的non-trivial的Common Lisp程序员,在编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令人不愉快的地方,其中一个便是LET。
一段典型的LET
的示例代码如下
1 | (let ((a 1)) |
大多数时候,LET
不会只有一个绑定。并且,也不会只是绑定一个常量这么简单,而应当是下面这样的
1 | (let ((a (foo x y)) |
有时候我会想看看某一个绑定的值——最好是在它计算完毕后立即查看。如果要查看foo
函数的返回值,可以这样写
1 | (let ((a (foo x y)) |
如果调用foo
和bar
都顺利的话上面的代码也就够了。比较棘手的情况是,如果a
的值不符合预期,会导致b
的计算过程出状况(尽管在上面的代码中看似不会)。这种情况多出现在LET*
的使用中,如下面所示
1 | (let* ((a (foo x y)) |
如果错误的a
会导致bar
的调用出错,那么在调用function1
之前才调用print
打印a
已经为时过晚了——毕竟调用bar
的时候就抛出condition
往调用链的上游走了。一种方法是写成下面这样子
1 | (let* ((a (let ((tmp (foo x y))) |
这也太丑了!要不然写成下面这样子?
1 | (let ((a (foo x y))) |
本来一个LET
就可以做到的事情,这下子用了两个,还导致缩进更深了一级。如果有十个变量需要打印,就会增加十个LET
和十层缩进。如果心血来潮想查看一个变量的值,还要大幅调整代码。
问题大概就出在LET
和LET*
的语法上。以LET
为例,它由截然分开的bindings
和forms
组成,两者不能互相穿插。因此,如果想在bindings
中求值一段表达式,只能将bindings
切开,写成两个LET
的形式。好像写一个新的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?是的,vertical-let
就是。
vertical-let
是一个我自己写的宏,源代码在此。其用法如下
1 | (vertical-let |
它借鉴了LOOP
中绑定变量的方式(即:with
和=
),绑定变量和用于求值的代码还可以交织在一起,如下
1 | (vertical-let |
vertical-let
最终会展开为LET
,比如上面的代码,会展开为如下的代码
1 | (LET ((A 1)) |
vertical-let
的算法很简单。它遍历表达式列表,当遇到:with
时就把接下来的三个元素分别视为变量名、等号,以及待求值的表达式,将三者打包进一个列表中,再压栈;当遇到其它值时,就视为待求值的表达式(将会组成LET
的forms
部分),也放进列表中再压栈(具体方法参见源代码)。
将所有值都遍历并压栈后,接下来要遍历这个栈中的元素。先准备两个空的栈——一个存放bindings
,一个存放forms
。接着,对于每一个从栈中弹出的元素,分为如下两种情况:
- 如果表示
binding
,则直接压入存放bindings
的栈,否则; - 如果是待求值的表达式,并且上一个出栈的元素是
binding
,则说明已经有一段完整的LET
的内容被集齐。因此,将目前在两个栈中的内容全部弹出,组合为一个LET
表达式再压入存放forms
的栈中。然后将方才弹出的表达式也压入forms
。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元素都被处理,最后将还在两个栈中的内容也组合为一个LET
表达式便结束了。
全文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