乍听之下,不无道理;仔细揣摩,胡说八道

0%

给Emacs写插件有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。虽然这个发挥创意的过程很有趣,但是Elisp写起来总有种别扭的感觉。一方面,我把它当成是Common Lisp,写的时候没有觉得“这个用法可能会有问题”;另一方面,它又不是普通的写lisp代码,还要一边写一边摸索Emacs中的一些概念。不过总体而言,还是挺好玩的,除了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REPL之外。

来龙去脉

我用Emacs记录了不少的“笔记”。虽说我自己将其称为笔记,但是它们更像是我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给记录下来,而没有太多自己的感悟。它们的外观倒是高度的一致,见下图

(第一次尝试给自己的图片打水印,有点好玩)每一个一级条目都是一个问题,并且这个文件中只有一级条目。而条目下的内容则是对标题的问题的回答。其中还有代码块——也就是写着BEGIN_SRC和END_SRC的那部分。用org-mode来记录笔记有几个好处,其中一个便是可以在笔记中插入任何Emacs支持的编程语言代码片段并具备语法高亮。当然了,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,便是org-mode尽管看似花里胡哨,骨子里却是正统的纯文本文件,它可以很方便地在其它工具中处理。

而我用来处理的其中一个工具便是ElasticSearch。比如说,上图的第一条笔记,在ElasticSearch中存成了下面这样的结构

本来我是写了一个Alfred的Workflow来查询ElasticSearch的,但是奈何Workflow那种一行行的方式展示org-mode格式的笔记不太友好,因此便打算直接在Emacs中查询并查看笔记内容。

牛刀小试

为了可以在Emacs中查看笔记内容,我打算借助于Helm的力量。Helm是Emacs的一个补全的框架,可以用来呈现一系列的候选项,然后选中后触发一些什么动作。我期望的形式,是在Emacs中按下某种快捷键或者输入某个命令行,可以在minibuffer中输入自己要查询的内容,然后Emacs查询ElasticSearch并最终通过Helm来呈现这些查询内容匹配的笔记条目。目前的成果是下面这样子的

具体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。首先,要知道Helm是如何被使用的。通过这篇文档,初步了解到只需要定一个变量,并通过:sources关键字参数传递给helm这个函数即可。我所定义的传递给helm函数的“source”如下

1
2
3
4
5
6
(setq faq-helm-sources
`((name . "FAQ at Emacs")
(candidates . faq-candidates)
(action . (lambda (candidate)
(let ((url (format "http://localhost:9200/faq/_doc/%s" candidate)))
(browse-url url))))))

其中faq-candidates的作用便是根据minibuffer中的关键字查询ElasticSearch并组织好一个结构返回给helm。需要注意的是,faq-candidates必须是一个无参的函数才行,但输入的数据又偏偏需要从minibuffer中获取。因此,我的做法是约定一个变量faq-query,在调用helm之前首先调用read-from-minibuffer函数读取输入,然后将输入的字符串赋值给faq-query,之后当helm开始使用这个source的时候,faq-candidates函数便不需要参数,而可以直接从faq-query中拿到自己需要的搜索内容向ElasticSearch请求了。当然了,如果有像Common Lisp动态作用域的话,也就不需要定义这么一个全局变量了,对Emacs全局的侵入会更少一点。

目前能够做到的也仅仅是查询ElasticSearch,并在选中某个条目并按下回车的时候打开浏览器来查看而已,之后应该会继续完善。目前的完整代码如下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;;; 调用ElasticSearch查询笔记
(require 'request)

(defun faq (query)
"向ElasticSearch查询QUERY匹配的笔记"
(let ((response))
(request
"http://localhost:9200/faq/_search"
:data (encode-coding-string
(json-encode
(list
(cons "query" (list
(cons "multi_match" (list
(cons "fields" (list "answer" "question"))
(cons "query" query)))))))
'utf-8)
:headers '(("Content-Type" . "application/json"))
:parser 'buffer-string
:success (cl-function
(lambda (&key data &allow-other-keys)
(setq data (decode-coding-string data 'utf-8))
(setq response (json-read-from-string data))))
:sync t)
response))

(defun make-faq-candidates (response)
"将查询ElasticSearch的结果构造为helm可以识别的candidates格式"
(let ((hits (cdr (assoc 'hits (cdr (assoc 'hits response))))))
(mapcar (lambda (doc)
(let ((_source (cdr (assoc '_source doc))))
(cons (cdr (assoc 'question _source))
(cdr (assoc '_id doc)))))
hits)))

(defvar faq-query nil)

(defun faq-candidates ()
(make-faq-candidates (faq faq-query)))

(setq faq-helm-sources
`((name . "FAQ at Emacs")
(candidates . faq-candidates)
(action . (lambda (candidate)
(let ((url (format "http://localhost:9200/faq/_doc/%s" candidate)))
(browse-url url))))))

(defun lt-ask ()
"交互式地从minibuffer中读取笔记的关键词并展示选项"
(interactive)
(let ((content (read-from-minibuffer "笔记关键词:")))
(setq faq-query content)
(helm :sources '(faq-helm-sources))))

有不少值得吐槽的地方,不过都先按下不表吧,各位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留言交流一下XD

本文讲解如何编译defun。在Common Lisp中,defun用于定义函数。例如,下列的代码定义了函数foo

1
2
3
4
(defun foo (a)
"一个名为FOO的函数"
(declare (ignorable a))
(1+ 1))

defun语法中,第一行的字符串是这个函数的文档,可以用documentation函数获取;第二行是declaration。(不管是documentation还是declaration,也许要等到自举的那一天才能够支持了)目前只打算支持如下这般朴素的defun用法:

阅读全文 »

Common Lisp中有一个叫做return的宏,它的作用和平常在C、Java,或者Node.js里面见到的return关键字完全不一样。Common Lisp中的return用于从一个块(block)中返的,而不是从一个函数中返回。用return可以写出下面这样的代码,符号YOU-WILL-NOT-SEE-ME永远不会被打印

1
2
3
4
(defun foo ()
(block nil
(return 123)
(print 'you-will-not-see-me)))

求值return,就将123作为block的返回值从中返回了,后面的print并没有机会执行——在SBCL中编译上面这段defun的时候,编译器甚至已经给出了提醒

阅读全文 »

这篇的东西比较多。

首先要处理一下inside-out/auxinside-out这两个函数。之前的inside-out/aux其实一直不支持对progn的处理,需要先补充;而inside-out则可以优化一下,避免在只有一个表达式的情况下,也用progn将其包裹起来。修改后的inside-out/auxinside-out分别如下

阅读全文 »

好久没有写了,文章的开头,照例还是要吹吹水的。

自从更新了基于org-mode的待办事项的管理模式后,感觉整个人都日益神清气爽起来。究其原因,大概是因为现在处理inbox.org和安排第二天的行程的时候,有一个相对可行的操作方法可以参考了,所以每次处理这两件事情的时候,也就没有那么纠结了。同时,还因为采取了一种尽量goal-oriented的TODO管理方法,最大程度上杜绝了一些不必要的TODO被收集起来,从而也减轻了内心的焦虑感。

言归正传,这篇文章是要讲一个我自定义的org-mode的Agenda视图的command的。这条命令是下面这样子的

1
2
3
(setq org-agenda-custom-commands
'(("f" "查看TODO条目(按创建时间排序)" todo "TODO"
((org-agenda-sorting-strategy '(priority-down time-up))))))

俗话说的好,要检验自己是不是懂得某个东西,只要看看自己能不能把这个东西给别人讲清楚就可以了。如果讲清楚了,没有哪里需要emmmm的地方,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东西基本上自己是真的懂得了。

那么org-agenda-custom-commands是干嘛用的呢。官方文档的链接在这里:https://orgmode.org/worg/org-tutorials/org-custom-agenda-commands.html ——哎哟喂,其实如果你们身处在Emacs之中来看这篇文章的话,只要按下C-h v,然后在minibuffer中输入org-agenda-custom-commands的话,也就可以看到关于这个变量的说明了啦。不过上面这个文档的好处是它有附赠一些例子。

总而言之,org-agenda-custom-commands是一个变量,通过给这个变量赋值,可以在org-mode的Agenda视图中,添加一些自定义的功能及对应的快捷键。例如,如果在Emacs中求值我上面所给的Elisp代码,然后按下C-c a,便会看到类似于下面这样的提示

这时候,如果按下f键,Emacs就会按照上面代码中描述的那样找出所有关键字为TODO的条目,然后按照【先优先级降序,然后时间戳升序】的方式来排列它们。在我的电脑上的效果如下图所示

可以看到,首先出现的条目是标注为最高的A优先级的两条,然后是在heading内容的开头含有时间戳的条目。

对我来说,这样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将未处理过的TODO按照时间顺序列出来,从而避免了所有的TODO条目先是按照文件的名称集中起来,然后又按照它们在文件中的顺序从上往下地排列起来。毕竟文件内的TODO都是聚合在各自不同的更高级的heading之下的,它们之间的上下关系体现不出什么东西。